首页 > 教改探索 > 教育热点 > 正文

文言文有效教学尝试

发布日期:2017-05-10

摘要:针对文言文教学的一些实际困难,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对策。

关键词:文言文教学 措施

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,但同时又是一个难点。综观自己过去文言文教学,每篇文章都是按照一定的套路进行操作。步骤大概有三:

第一步遍要求学生默读,查出自己读不准的字词的正确读音及不理解的字词含义;

第二步反复诵读,整体感知古文大意;

第三步了解所讲古文的出处、背景资料、疏通文意、了解艺术特色等等。

我会补充相关资料和文学常识的介绍,学生整体诵读课文后正音并断句,然后是逐字逐句讲解,接下来是分析文章思想内容、赏析写作特色,最后是指出重点实词、虚词、文言句式的意义及用法。这样的教学流程缺少创新,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,学生也有昏昏欲睡的现象,有时上完课后心里很不愉快,连自己都不满意,学生的所得可想而知。

怎样才能把文言文上好?上好的标准又是什么?这是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。

新课标明确指出,文言文教学应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,注重个性化阅读,使学生“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、文言虚词、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”,从而能“阅读浅易的文言文......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,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”。

我想新课标的落实,就是要求学生掌握重点的常用的文言实词、文言虚词、典型句式,进而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课外的文言文阅读,在与古人进行思想交流的同时启迪我们的思维。针对新课标的要求,我在高二的文言文的教学中做了一定的调整,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:

一、增强趣味性

文言文是古代文人创作的文章,反映的内容和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差距,学生学习起来感觉陌生,再加上文字障碍,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并不感兴趣。如果按照死板的教学流程去教,将极大打击学生的积极性,增强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上好文言文的关键。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呢?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,也许会有所收获。

1、注重诵读的组织。在文言文教学中,诵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,教学中应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,来把握课文的内容,体味文中的深挚感情。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也注重这种方法的运用,但是在具体运用的时候,很多老师不重视诵读形式的组织,每次读的时候,都是集体朗读,这种方式也许能带来朗朗的读书声,但是这种“大锅饭”往往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惰性,文言文中的文字障碍比较大,不少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,在齐读中不能够全情投入,读起来味如嚼蜡,索然无味。我们在组织诵读的时候,要重视形式的选择,不能助长学生的惰性,要让每个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到文章的节奏和韵律,将饱满的感情宣泄出来,只要他付出了真正的感情,就必定会期待有所回报,而这种期待也许就是学习兴趣的源动力。诵读的形式除了集体诵读外还可以分教师范读、角色朗读、配乐朗读、以影视作品示范朗读、比赛朗读、小组朗读等等这样形式,可以使学生产生更浓厚的兴趣。

2、注重背景的介绍。每一篇文言文都有其创作的背景,在这种背景里面有很多动人的故事,如果让学生在学习文章之前,能够了解一些与文章或者作者相关的轶闻趣事,他们一定会饶有兴趣。几个精彩的故事也许就把学生的好奇心激起,从而提高他们对于学习本篇作品的积极性,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我们不能因为教学任务较重,上课时间有限就忽略了背景的展示,因为这些背景是学生与作者之间交流的桥梁,我们不仅要展示背景,还要把背景展示得充实、丰富,这要求我们每个语文老师要在平时中注意知识的积累,不能依赖教参上的背景介绍,我们的学生需要性格鲜活的人物,需要有血有肉的故事情节、需要了解波澜壮阔的历史环境。

3、灵活处理知识点。文言文的教学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编排,按部就班地讲读,学生会产生腻烦心理,趣味性会大打折扣,因为字词句地疏通过程往往是比较枯燥的,我们在讲授某些知识点的同时,可以适当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,比如讲到骈文时,我们可以采用对对联的形式,让同学们参与创作,这不仅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骈文的特点,还能激起他们的创作激情。我在上《滕王阁序》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。我让同学们改造了几个句子:

潦水尽而寒潭秋,烟光凝而暮山紫;

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;

时运不齐,命运多舛,冯唐易老,李广难封;

老当益壮,宁移白首之心;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。

同学们按照骈文的对偶的特点,进行改造,答案五花八门,异彩纷呈,不仅让同学们了解骈文的对偶特点,还让他们品味了文言文语言的简明而典雅,更让他们有一种学习的成功感,激发了他们学好文言文的热情。

4、积累与运用和谐统一。教材所选的文言文多是经过历史的锤炼而流传下来的美文,有许多文段都需要积累,如果单纯地要求学生进行背诵,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项苦差事。为激发同学们的背诵热情,我采用积累与运用相结合的方法,通过情境再现,让同学们尽快掌握名句的背诵和运用。比如背诵《劝学》中的几个句子:

情境一: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,有位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,老师会说:“故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”

情境二:有些学生因一次考试成绩很好,便骄傲起来,轻视学习,这时老师会说语重心长地说:“君子曰:‘学不可以已。’”

情境三:如果有人赞美年轻一代的有能力时,我们可以说:“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。”

再比如背诵《滕王阁序》中的几个句子:

情境一:有一次我在红树林公园游玩,看到夕阳映衬的晚霞中有展翅高飞的野鹤,那海水在轻风中悄然入睡,我们可用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。”加以描绘。

情境二:在我们郁郁不得志的时候,我们可用“老当益壮,宁移白首之心;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。”来抒发自己的悲慷情怀。

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在积累的时候感觉到背诵这些名句时感觉到:背诵默写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,我们还能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,当他们意识到这些名句的可用性时,积累的积极性无疑会大大加强。

二、增强现实性

学生对文言文的抗拒,主要是因为学生认为文章来自古代文人之手,给人感觉都是老掉牙的东西,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,我们学习文言文不就是为了应付各类考试吗?其实文言文这种文学形式,是古人情感的抒发、智慧的结晶。所要传达的声音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命运遭际和灵魂世界,但这并不是说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毫无关系,否则我们不会通过文字从屈原、李白、杜甫、苏轼、等古人身上透视出人性的光明与黑暗、刚强与孱弱,甚至看到整个民族的症结所在。为此,在文言文教学中,我想应尽量将教材和生活靠拢,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。是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,成为学习的主体。具体来说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设置“我读我想”的环节,要求学生站在当下的角度,联系实际,发散思考。

比如在讲《归去来兮辞》,可引导学生作一系列思考:陶渊明的归隐是否是唯一选择?现代社会中这样的归隐是否现实?结合前段时间网上有一个深圳老板发的帖子:谁愿意和我回老家做现代农民?进行讨论,让学生们积极思考,探讨古人思维的历史局限性,培养同学们准确的理解力,帮助同学们站在历史的高度去追寻古人的思想。

再比如在讲《陈情表》一文时,将当代中国人尽孝的基本情况加以介绍,明确孝在当今中国的缺失,鼓励同学们学习李密尽孝的思想。结合网络热帖:北大毕业生为尽孝辞职回家做保安,探讨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,让同学们加以思考:在当今的中国,要尽孝道应该怎样做?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尽孝?

这样的问题设计与探究,是在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甑别,有利于同学们站在现实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吸收和消化,这与课标中“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,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”的要求相一致。

三、增强参与意识

根据新课标的要求,学生是课堂的主人,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,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,我们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,积极鼓励学生参与,不能满足于老师的自娱自乐。

1、小组合作学习。文言文中字词句的学习是重点,在注释及工具书较为充实的情况下,完全可以发动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加以解决,老师在同学们的自学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归纳,以达到“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”的目的。

2、设计问题提供探究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注意设计可以碰撞的问题,提供给课堂,充分调动学生思维,让学生在思想的交流中得到提升。

3、设计学习卡片。文言文知识点较为琐碎、繁杂,为方便学生积累,指导学生制作学习卡片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。每结束一个单元,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,对重要实虚词、通假字、词的活用、古今异义现象、特殊句式进行分类整理,制作文言文学习卡片,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。

4、组织学生参与资料搜集。利用网络,让同学们参与包括作者简介、背景资料等材料的搜集,并让他们在课堂进行交流,在一个单元之后进行整理、装帧,形成自己的学习资料,用学习成果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。

我想,在新课标的指引下,只要我们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,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,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课堂一定可以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;我们才能成为新青年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;而我们灿烂的传统文化,一定可以在当代青年的心里生根发芽,总有一天可以长成参天大树。只有这样,我们作为文化传承者的语文教师,才有勇气面对我们祖先创造出来辉煌的华夏文化。

上一条:繁杂、专权,语文教学坑害学生何时了?(二) 下一条:让我们悠然地徜徉在“有效”的课堂中

关闭